(圖片源自:http://hk.movies.yahoo.com)
開始寫網上日記之後,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,就是在每個月欣賞最少一齣電影。2005年4月30日,我看了今年內首齣香港電影:《三岔口》。
當初此片名出現時,我誤將「岔」讀成「忽」,正音應該是「叉」。《無間道》之後,不少香港電影喜歡引用中國古代的藝術或宗教典籍的內容原義,加以改造及發展,創作一個全新故事。《無間道》引用了佛教典籍的含義,演繹了臥底求存的故事。《三岔口》是一齣著名的京劇,講述三位互不相識的武林高手,在一間黑店中相遇,並且因誤會而敵我不分及互相激鬥。《甜蜜蜜》及《女人四十》的金像獎編劇岸西,利用一位潦倒警察、一位心理失衡的律師,以及一位喜歡越軌的殺手,重新演繹《三岔口》的故事。
今日,我在旺角百老匯看了四點場,覺得總算沒有白費時間及金錢,是今年其中一齣出色的作品。
岸西對人物的描寫非常細緻,場景的鋪排也很有趣。她將郭富城飾演的「孫兆仁」,寫成是「少年警訊」的舊主持,可惜受到女友失蹤十年及押解疑犯被殺的打擊,變得落魄潦倒。鄭伊健飾演的「杜厚生」,帶著一副金絲眼鏡,身穿筆挺西裝的優秀御用大律師,但卻飽受良心責備的折騰。吳彥祖是殺手「曲」,鎗法如神,心思細密,但為了孫兆仁而不惜違反殺手置身事外的原則,和孫兆仁鬥智鬥力。
我向來很喜歡陳木勝,《天若有情》中的浪漫主義,《雙雄》中的智能及心理主義,已經成為這位香港優秀導演的標記。《三岔口》不乏這些元素,描寫孫兆仁對女友素芳(李心潔)的思念,利用了遊樂場的旋轉木馬。描寫杜厚生以個人法則行事,便利用「雨夜屠夫」的形象去包裝,效果懾人。
郭富城的內心戲演繹,更上一層樓。
(圖片源自: http://hk.movies.yahoo.com)
在影像處理及場景鋪排上,陳木勝從來不會令觀眾失望。我特別喜歡孫兆仁和殺手曲在街市打鬥的一幕。兩人先互用手鎗對峙,然後以塑膠袋裹面肉搏,配合魚檔的養魚池,形成水花四濺的場面。最令我驚奇的,是殺手曲逃走時,特別翻倒一輛魚蛋車,車底的氣樽漏氣,曲再用利刀飛向街市的吊燈,令火舌引發大爆炸。這一幕充滿香港平民特色的動作場面,論壯觀程度並不遜於荷里活的大製作。
演員的表現方面,郭富城、鄭伊健和吳彥祖都非常稱職,郭富城在內心戲方面有進步,和他過去幾年在娛樂圈的浮沉不無關係。李心潔和寧靜的戲份不多,但對一齣以男性主導的電影來說,總算帶來一定平衡。
李心潔在《三岔口》發揮平衡作用。
(圖片源自:http://hk.movies.yahoo.com)
不過,我覺得曾志偉飾演的停屍間主管,以及林海峰飾演的警探,為觀眾帶來不少歡笑,非常搶鏡。原來當你在停屍間工作時,你的晚飯唯一選擇是「乾屍(燒)伊麵」﹗「伊麵」?是鄭伊健的花名,哈哈哈﹗
唯一美中不足的,是《三岔口》人物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,實在可花更多篇幅去描寫,令故事更加完整。相信《三岔口》剪成120分鐘,必定比現在的97分鐘更理想。
P.S. 《三岔口》官方網頁:http://www.divergence.com.hk